向性一教授
現任: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暨研究所 所長
演講主題:
駕馭原子缺陷與微觀結構:缺陷化學與晶界工程在高性能電子陶瓷中的關鍵作用
高性能電子陶瓷在電子元件中發揮關鍵作用,其優異的介電、磁性與變阻特性,源於材料內部的原子缺陷與微觀結構。透過精準的缺陷化學調控與晶界工程設計,我們能夠有效優化陶瓷的物理與電學性能,以滿足高頻通訊、能量儲存、功率電子與電磁防護等應用需求。本次演講將探討這兩大核心策略如何協同作用,以提升材料的穩定性與可靠性。
在缺陷化學方面,本演講將探討:
氧空位與電學特性的關聯性:點缺陷(如氧空位及價態變化)對於介電常數、絕緣電阻與介電損耗的影響。舉例來說,在BaTiO₃陶瓷中,透過Dy摻雜與Ca²⁺取代,可有效抑制氧空位的形成與遷移,提升BME MLCC(卑金屬電極多層陶瓷電容器)的高加速壽命試驗(HALT)可靠性。
摻雜與化學計量對缺陷行為的影響:在La摻雜的SrTiO₃體系中,調控A/B位比例可顯著影響氧空位濃度與Ti³⁺的生成,進而提升其巨介電特性與低介電損耗。此外,適當的再氧化處理可進一步優化晶界特性,提高絕緣電阻,為高能量儲存與高電容元件提供新機會。
NiCuZn鐵氧體中的金屬擴散問題:燒結過程中,Cu、Ag等金屬的擴散可能影響晶界電導率與漏電行為。本演講將分析如何透過氧分壓控制與特定摻雜策略,來降低金屬擴散對微結構穩定性的影響。
在晶界工程部分,我們將剖析:
晶界在電陶瓷中的作用:晶界的結構與化學組成影響著載流子遷移與局部電場分布,決定了材料的介電、變阻與可靠性特性。
ZnO變阻器的非線性調控:透過ZnBi₂O₄、Bi₂O₃等助劑的添加,如何在晶界處形成雙肖特基勢壘,有效提升擊穿電壓、非線性係數與長期穩定性,並降低漏電流與功耗。
BaTiO₃基BME MLCC的可靠性提升:在還原氣氛燒結過程中,氧空位與晶界電導率的控制對於高絕緣電阻與低介電損耗至關重要。透過元素摻雜,不僅能抑制氧空位形成,還可強化核殼結構,使得BME MLCC在高溫與高電場環境下仍能維持穩定的介電性能。
本演講將從缺陷化學與晶界工程的角度,探討如何透過微觀機制的精準控制來提升電子陶瓷的性能與可靠性,以滿足未來電子應用的需求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